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民族、人口众多,自然就形成了多彩多姿的地域亚文化、亚亚文化。积极健康而又富于特色的地域亚文化,无疑为一方水土走向美丽繁荣提供着深厚的自信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近年,河北省一些城市先后提出了自己的文脉体系或正在提炼文化特色,如邯郸市凝炼了十大文化脉系——女娲文化、磁山文化、赵文化、邺城文化(曹魏建安文化)、石窟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成语典故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尚有学者主张在此基础上增加先商文化、运河文化、大名府文化三条脉系);衡水市的东邻沧州市概括出“六大特色文化脉系”——诗经文化、运河文化、渤海文化、医药文化、武术文化、杂技文化;南邻邢台市曾有学者提出了十二大文化——邢都文化、邢窑文化、黄巾文化、邢台武术文化、古代科技文化、七夕爱情文化、冀南革命文化、邢台尧山文化、邢台佛教文化、扁鹊医药文化、邢台戏曲民俗文化、邢台李唐文化。衡水水韵悠长,农耕发达,文脉绵盛,名人辈出,古冀州治所、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均在衡水境内。重诚孝美德,袭教育名城,获“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之美誉,享“2019中国城市品牌评价百强榜”之殊荣。蜜桃之乡、年画之乡、毛笔之乡、酿造之乡、内画之乡、丝网之乡、铁塔之乡、皮草之乡实至名归。踞黄金要冲以兴交通枢纽,邻京津雄安而建功能基地;天青而水润,无台风海啸石流之苦,土厚且道平,少地震滑坡洪涝之忧,可谓冀东南朝气蓬勃、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魅力新城。“文化衡水”是美丽新衡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交汇地的平原城市,衡水文化既有与其它一些城市相同、相似的内容,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部分,探讨、概括衡水独具特色的文化脉系非常有必要。笔者本着“底蕴丰厚、影响深远、特色鲜明、俱时求精”的原则,对我市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了梳理,归纳出七大文脉,仅以此文抛砖引玉。
一、平原红色文化
衡水是革命老区,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支部——中共安平县台城特别支部成立,并于次年成立了河北省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安平县委。1944年,全国第一个土地合伙组在饶阳县成立。红色血脉在衡水大地不断传承壮大,抗日战争时期,衡水属晋察冀边区的冀中区和晋冀鲁豫边区的冀南区,衡水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创造性地开展平原敌后战争,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烈,为民族的解放和独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仅有十几万人口的安平县,就有13000多名优秀儿女走上了革命道路,2700人英勇牺牲,先后涌现出抗日英雄王东仓、“冀中子弟兵的母亲”李杏阁等为代表的众多革命志士和拥军模范。《风云初记》《腹地》《平原游击队》《烈火金刚》《吕正操1942》《滹沱河风云》《耿长锁》《走向康庄大道》等小说、影视剧、戏剧、纪录片均取材于衡水大地。敌后武工队、回民支队等抗日武装亦曾活跃于衡水地域。新中国成立后,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群众所信任的领袖人物”的耿长锁、王玉坤等亦成为党员干部组织、带领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起来走集体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道路的典范。
二、董子文化
董仲舒的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指出“孔子终论,定于董子之言”。近代康有为认为:“不得董子发明,孔子之道,殆堕于地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古人价值观的主导,董仲舒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常说的“天人感应”“三纲五常”,都是他提出来的。近年,学术界对董仲舒及其思想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作为董子的故乡,衡水市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衡水学院设有董子学院,衡水学院承办的董仲舒与儒家思想国际研讨会已成为董子研究的顶级国际学术会议,衡水市也打响了董仲舒与儒家思想研究这一文化品牌,董子及其思想对衡水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经济、生态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地域文化。
三、孝义文化
生存繁衍于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交汇的农耕区,衡水先人形成了勤劳淳朴、务实守信、厚德善行、刚烈侠义的民风,尤重孝义,并为今人所发扬光大,是衡水成为道德高地的动力源泉。如衡水好人网、衡水志愿者协会有众多义工注册,经常开展扶危济困活动和公益服务。孝感天地郝女君、道德楷模林秀贞分别为古今孝行代表。舍子救侄“义姑”、民族英雄节振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中华巾帼”赵新爱、“助人为乐”王文忠等古今侠义典型层出不穷。
四、衡教文化
衡水人重视教育,通过教育改变个人和家庭、通过刻苦学习成才报国的观念已经融入血脉。
《史记》载董仲舒年少在家乡学习时心无旁骛,“三年不窥园”。近水楼台先得月,被目不窥园精神熏陶最早、影响最深的自然是衡水人。同为汉代名人的孙敬,家乡与董仲舒老家并不远,则以“悬梁苦读”成才而激励后人。
重视教育,勤奋好学,成就了衡水独特的人才现象。比如唐代,衡水人高士廉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六;唐太宗十八学士中,衡水人孔颖达、盖文达占了两席。安平崔氏自东汉开始,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宋一千余年,代代高官显宦,才子辈出。东汉崔瑗因首创“章草”成为一代书圣,唐代崔护则因“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瑰丽诗句被传颂至今。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整理编纂者之一毛苌、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孙伏伽、被鸠摩罗什称为“东方圣人”的释道安、边塞诗人高适、类书名家李昉、当代著名作家孙犁、作家王林……衡水地域并不大,但教育使衡水人口虽少却名人如星。
成立于1923年的直隶第六师范,是衡水现代文化教育事业当之无愧的母机。
今天,以“超级中学”衡水中学为代表的衡水中小学教育名震海内外,每年有无数衡水学子奔赴祖国各地的同时,又有无数外地学子到衡水求学苦读。衡水的教育服务,更为京津等临近大城市疏解了中小学教育压力。衡水的教育奇迹,既有现实的社会原因,更有悠远的历史根由。
五、衡商文化
衡商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孕育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产业和县域经济,涌现出在全国有影响的多个商帮。如清代中后期,在京津居住、经商的衡水人众多,北京的全聚德、一得阁,天津的金鸡鞋油、曹记驴肉这些全国知名的大品牌,创始人或合伙人都来自衡水;荣宝斋、瑞蚨祥、劝业场等底蕴深厚的老字号,也留下了衡水人奋斗的身影。咸丰年间的北京琉璃厂,衡水人开设的古旧书籍、文物碑帖、印章书画,文房四宝等店铺近300家,乃至有了“衡水街”的别称。衡水老白干更在1915年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最高级别荣誉——甲等大奖章。今天,安平丝网商户遍布全国并走向世界,景州铁塔、冀州医疗器械、枣强大营皮毛等均在国内同行业举足轻重。衡水老白干、养元核桃乳已是人尽皆知的地标性品牌。守正拓新可谓衡商文化的一大特色,追求财富而不失本心、商业活动浸润书香墨韵,让衡商文化呈现出优雅的风姿。
六、工艺民俗文化
衡水民俗文化项目丰富,有内画、武强年画、桃城法帖、戳脚、剪纸等各级各类“非遗”项目及民间传统技艺;有深州形意拳、武强打花膀、安平河西调、深州老丝弦、故城运河传统架鼓、运河号子、疯秧歌、安乐秧歌、跑驴、旱船等富有特色或喜闻乐见的民间表演艺术;有刻铜、玉器雕刻、地毯编织、硬木雕刻等传统手工技艺;有乐器、田园棉等特色文化产业项目;还有武邑扣碗、流常老豆腐、枣强鞋底烧饼、巨鹿香肠、景县粉疙瘩等极具地域特色的美食名吃等。其中,又以武强年画、周窝音乐小镇、冀派内画鼻烟壶、候店毛笔、衡水金鱼等为代表的“一画一镇三绝”,蜚声中外。
七、生态健康文化
长期的农耕文明,自然注重生态保护,“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古往今来,很多老百姓可能并不能诵读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这段话,却世代遵循着先贤的指导。如提倡节俭、反对浪费的民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节食惜福”;提倡绿化与美德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甚至一些口口相传的貌似迷信的戒语,细思之下,都蕴含着生态保护的智慧。如“捅了燕子窝会炎眼”“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成天杀生害命,当心来世托生”……
今天,衡水人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健身休闲、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依托丰厚的生态文化底蕴和武术、体育传承及美丽的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着力打建设“生态湖城”:衡水湖水质常年稳定在Ⅲ类,每立方厘米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4600多个,每年有上百万只候鸟在这里栖息;打造了国际香料小镇、航空运动小镇、马文化小镇、绳头祈福小镇、侯店毛笔小镇、闾里古镇、周窝音乐小镇、清辉头桃花小镇、陈集剪纸小镇等一批“高颜值”特色小镇;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中华民族大赛马已成为颇具影响力的赛事;以“湖鲜饶菜”、京安猪、京东鸡等为代表的绿色种植养殖方兴未艾。
参考资料:
[1]衡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衡水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
[2]安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王建斌主纂).安平县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3]景县志编纂委员会.景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4]冀州市志编修委员会.冀州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3.
[5]司马迁等.点校本二十四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王景武.文华衡水——河北衡水文化展前言[EB/OL].衡水:衡水日报,2019[2020.7.10].http://www.hsrb.com.cn/a/whhs/.
[7]楼听雨.衡水:平原的传奇[EB/OL].衡水:衡水日报,2019[2020.7.11].http://www.hsrb.com.cn/a/wenhua/7/2019/0530/195944.html.
林志卿,男,1968年生,安平县人。冀师85级48班。现为衡水学院教师。笔名:星海云帆。
邮箱:9954893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