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幕光影里穿越千年。近来,“大美衡水 湖韵千年”衡水首部大型沉浸式实景演出在衡水园博园惊艳上演,精彩呈现了衡水的历史人文、民俗风情、当代成就等。其中,实景演绎北魏文成帝南巡途中“禊于衡水之滨”的场景,再现气势恢宏的皇家典仪,介绍“衡水”之名的由来。
“一方古碑镌刻岁月风华,一次巡游昭示皇权天下,那是衡水之滨的煌煌禊礼,那是衡水之名的溯源寻根……”实景演出中,伴随着智者铿锵有力的独白,“文成帝南巡碑”出现,“衡水”二字破碑而出,呈现在观众面前。低沉的大角声中,吹奏乐器、弦乐与打击乐器合奏,北魏文成帝和文明皇后(冯太后)缓缓入场。
记者从衡水市文史学者王希来搜集整理的“看实景演出 忆衡水往事”相关资料中了解到,“衡水”一词始见于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南巡碑。碑文记载,文成帝曾在信都(今冀州)“衡水之滨”举行过规模盛大的“禊礼”,禳灾祈福。这是“衡水”二字最早出现的碑文记载。
“衡水之滨”中的“衡水”,为当时穿越今衡水市境内的一段漳河水的别称,又名“横漳”或“衡漳”,而今也将漳水的这一段支流称为滏阳河。隋朝开皇十六年,由河北大使郎蔚之,分下博、信都和武邑三县地,新置衡水县,治所在今衡水市旧城村,县之名称,取“漳水横流”之意。因漳水从衡水县西南入境后,不是东流入海,而是折向北流,然后入海,古人亦把这一段漳河水称为“衡水”。(来源:衡水日报)